百年来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我国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民族复兴路上,筚路蓝缕,披荆斩棘,攻克了一道道“世界级”科技难关,创造了一个个“中国式”科技奇迹,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独有的精神品质。作为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,李四光传承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,践行了科学报国、兴国、强国的初心理想,毕生奉献给祖国的地质事业,是我国优秀科学家的典型代表。他身上闪烁的不朽的科学家精神,值得我们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。
一、努力向学,矢志创新
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。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不断挑战现有知识的界限,勇于克服传统概念的局限性,创造出新的假设、新理论和新方法。作为一名兼具创新及求实精神的科技工作者,李四光一生追逐真理,不唯书、不唯上、只唯实,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路上,他从不被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束缚,而是按照规律去探寻尚未被掌握的真理和世界,正如他所说“真理,哪怕只见到一线,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。”
19世纪以来,德国、美国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,考察地质,断定“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”。1921年,李四光先后太行山麓及大同盆地发现冰川U形谷和大量典型的冰川条痕石。随后,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,大胆提出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,并将学术论文《华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遗迹》寄给英国《地质杂志》发表。这是李四光向外国权威提出的第一次挑战。此后,李四光陆续在太行山、九华山、天目山、庐山等地进行地质考察,并于1937年出版《冰期之庐山》,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打开了大门。
20世纪20年代,关于大陆运动起源的问题,各学派纷争不息。李四光独辟蹊径,通过长期的野外调查、模拟实验、观察总结及理论应用,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观点,创建了一门大地构造学分支学科——地质力学。1962年,李四光系统地总结了他40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,出版了地质力学扛鼎之作:《地质力学概论》。自此,地质力学这一地学新理论冲进了地球科学理论之林。
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根基。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,努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,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,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,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。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,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大力弘扬追求真理、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,不迷信权威、不迷信书本,创新引领基础理论研究,以此为基,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。
二、赤忱不渝,心怀祖国
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。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,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、接续奋斗的结果。“科学报国”理念深植的李四光,无论在外求学还是旅居之时,都心系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和人民。正如他所说“我是中华儿女,理所当然地要把我所学的全部知识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。”
20世纪40年代,李四光已是享誉国际的地质学家,1949年9月底,新中国成立在即,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,李四光被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,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。面对祖国的召唤,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毅然踏上艰辛归国之路,先后辗转法国、瑞士、意大利,冲破重重阻碍,历时半年多,终于在1950年4月回到祖国怀抱。
新时代继续坚持继承和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,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。“一寸丹心图报国,砥砺科创誓为先”,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大力弘扬胸怀祖国,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,坚持听党指挥跟党走,与党和国家、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,以此为魂,踊跃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。
三、光被四表,蔚为国用
科技工作者要时刻牢记使命,与科学共进,与祖国同行。身怀“将帅之才”的李四光回国后,立即承担起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。他同时身兼科学家、决策者、组织者,为全国地质队伍作指导、抓矛盾、定目标,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防建设重大任务的过程中,他谋划顶层设计、践行举国体制,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第一次能源资源矿产攻坚战,正如他所说,人民需要我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,一直到我不能做的时候为止。
新中国成立后,百废待兴,国家建设急需能源资源。在李四光长达19年的地质部长任期内,他呕心沥血,制定发展规划,构建地勘队伍体系,发展地质装备,培养地质人才,开展科学研究,组织大规模普查,并实施重要矿种会战。在石油勘探方面,相继发现了大庆、大港、胜利和江汉等大油田,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,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,彻底甩掉了“中国贫油”的帽子。
在铀矿勘查方面,在陕西秦岭、四川、江西等地,陆续找到了一系列储量富、品味高的大型铀矿。在20世纪60年代初,经过冶炼,共生产出150吨铀,为“两弹一星”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,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。
面向未来,突破“卡脖子”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,必须坚持问题导向,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,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踔厉奋发、奋起直追,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。“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,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”,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大力弘扬集智攻关、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,培养领袖气质,厚植团队意识,让携手攻关成为风尚,以此为要,形成强大合力,促科技发展之大成。
四、桃李满园,春晖四方
科学之所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,是因为有一辈又一辈的科学家甘为人梯,推动一辈又一辈的科学家脱颖而出。在新中国建设时期,李四光先生为繁荣中国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。章鸿钊先生感慨李四光在地质领域开疆拓土、弟子众多,为其写道“手种门墙桃李满,红也花开,白也花开”。
在民国时期,李四光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聘书,担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主任,后又参与筹建了武汉大学,并代理中央大学(现南京大学)的校长,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、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输送大量地质学家。
新中国成立后,在全国地质院系调整工作中,他亲自主持了北京地质学院(现中国地质大学)和东北地质学院(现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)的建院工作。在李四光的关怀下,大批的地质人才涌现,从建国初期不到300人迅速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十几万人,基本解决了当时国家建设对地质人才的需求。他早期培养的学生有二十几位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成为了新中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。
科学发展规律表明,科技创新,贵在接力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,在科学事业上实现从“追赶”到“引领”的征途上,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共同努力。“才者,材也,养之贵素,使之贵器”,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甘为人梯、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,做好言传身教,致力提携后学,以此为本,推动人才不断汇聚、科技迅猛发展。
新时代、新形势赋予科技工作者新使命,同时也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、建功立业提供了新舞台。在当前世界科技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,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举“科技报国,科技为民”旗帜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。值此之际,我们重温李四光的科学精神谱系,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李四光崇高精神为标杆,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,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前沿,努力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。